找到相关内容160篇,用时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认识菩提心(1):普通人的发心

      “发心”这两个字,想必大家都很熟悉。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长辈们要求我们发心,许多同辈之间彼此也会用发心来相互鼓励。但细究起来,有几个人能真正认识到发心的意义?又有几个人能将“发心”发得到位、发得准确、发得有水平?事实上是很少的。因而在很多情况下,发心似乎已经成了一句空洞的口号。   在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中,几乎都有关于发菩提心的教诫。《华严经》云:“忘失菩提心,修诸善法,是名魔业。”这...

    济群法师

    |菩提心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12/18112333262.html
  • 念佛人不宜偏执—与净宗同修共勉

    ,不能成就一切佛法。’因此世尊劝告我们:‘宜应速发菩提心。’否则,‘忘失菩提心修一切善法,是为魔业。’所以我们不可不慎。修学佛法,要以佛的知见为自己的知见,切莫自以为是、自作聪明,自以为是好心帮助别人...

    妙 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61148785.html
  • 论密乘戒之持守

    。下焉者,得到一点昏沉和掉举,夹杂着一点魔业或鬼狐神通,那也要算是即身成佛了”。在《复刘宇民居士书》中,法尊法师更指出:“惟在此末代,法弱魔强,以愚逐愚,以盲导盲,谁能说大妄语,谁敢现疯狂相,谁能犯戒...

    陈士东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20356771.html
  • 论 发 心

    修习六度四摄,菩提心才能得到巩固,才能早日圆满。《华严经》云:“若忘失菩提心,修诸善业,是为魔业。”  发起菩提心,是对自我的巨大的挑战,这也是发心过程中面临的巨大困难。但只要将菩提心发到位,一切烦恼便...

    演护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75260697.html
  • 净宗的信愿菩提心——是成佛的正因

    苟不发广大心,立坚固愿,则纵经千劫,依然还在轮回;虽有修行,总是徒劳辛苦。”故《华严经》云:“忘失菩提心,修诸善法,是名魔业。”可见发心之急切,不可缓也。  世出世间一切事业,无不由信愿而得成就。世间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22861570.html
  • 善财童子参学的启示

    :“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,是为魔业”。所以无论如何,戒静绝对不敢忘记自己是个已发菩提心的三宝弟子。而且总是不断的提醒自己要行菩萨道,学习作个菩萨行者,犹如善财童子一样,毫无退心的勤求无上正真之道。 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042263256.html
  • 论发心

    早日圆满。《华严经》云:“若忘失菩提心,修诸善业,是为魔业。”  发起菩提心,是对自我的巨大的挑战,这也是发心过程中面临的巨大困难。但只要将菩提心发到位,一切烦恼便不在话下。因为烦恼无非是因“我、法”...

    演护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83166083.html
  • 天台宗“诸法实相”概论(之三)

     (六)通别:行六妙门中,由解慧不同,遂有凡夫、外道、二乘、菩萨等四别异。凡夫钝根,于数息[举数息为例,余五门类之(但知数一至十,令心安定,欲望人禅受快乐;因贪此生死受,即起“无明魔业”。利根外道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90370759.html
  • 依愿而行——无量寿经给我的启发(一)

    学增上的得力助缘,道谛入门的因行种子,藉由一心等持正念,必能如实见道。  华严经云:之心失菩提心,修诸善法,是名魔业”,十方诸佛皆依本愿而成就净土,佛的本愿正是菩提心的显发,我们念佛就是要学习佛的...

    果常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495773738.html
  • 佛的语录

    佛的语录(发贴人:无立) 若见缘起便见法,若见法便见缘起。——《中阿含经》 一切行无常,一切法无我,及涅槃寂静,是三是法印。——《莲花面经》 所谓摄心为戒,因戒生定,因定发慧,是则名为三无漏学。——《楞严经》 菩萨具足二法,能自他庄严:一者福德,二者智慧。——《优婆塞戒经》 菩提资粮未具,不得菩提,一切善法,皆是菩提资粮。——《大般若经》 六波罗蜜,应具足修,执一非余,是为魔业。——《大方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80975358.html